2018世界宗教文化高層論壇關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中國本土宗教
10月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北京大學全球互聯互通研究中心主辦的世界宗教文化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
自古以來,中國本土宗教對中國優秀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和弘揚一直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本土宗教文化也在發揮著積極作用。來自蒙古國科學院、日本高野山大學、韓國漢陽大學、美國洛杉磯寶塔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山西省法顯文化研究會、廣東省趙樸初研究會、香港族裔與宗教學研究中心、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中國宗教出版社、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北京市民族聯誼會、中國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宗教界的100餘名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本土宗教文化與世界各地區宗教文化的關係,中國本土宗教對外來宗教中國化的積極作用, 中國本土宗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 中國本土宗教對其他諸多領域的橋樑作用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黨委書記趙文洪在開幕致辭中梳理了世界宗教發展的脈絡,強調了中國與世界各地區在宗教文化方面進行交流的意義。
中國宗教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卓新平作了題為《海外華人信仰及其文化戰略意義》的主旨演講,他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最為重要且最為複雜的便是其文化及精神共同體的構建。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建立,也是基於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體系的建設。在當下的中華文化重建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當代中國人不可能僅僅滿足於物質生活的充盈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是同時需要精神文化生活,嚮往一種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之境界的精神文明。建立起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精神信仰體系,這可能才是中華民族和諧共在、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在全球化的發展中,我們需要一種文化中國、信仰中國的共在,這也正是吸引、凝聚海外華人的中華之魂、中國之心。
山西省法顯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聖賢法師認為,作為世界華人華僑宗教文化交流的先驅,東晉高僧法顯和歷久彌新的法顯文化成為21世紀“一帶一路”的精神起點。法顯文化中“求真向道、敢為人先、篤學包容、大智大善”的深邃內涵和“為法忘軀、不退初心、勇猛精進、大願大行”的高尚品質,是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也是新時代華人華僑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顯文化是突破和超越時空局限、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彰顯中華文明內涵的文化,是獨特性與多元性、民族性與國際性交融互鑑的文化,是“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卓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風骨,更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也成為新時代華人華僑宗教文化交流的航標和燈塔。法顯文化不僅可以給正在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豐富的歷史經驗,對新時代世界宗教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對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實現“平等互信、包容互鑑、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楊江波在題為《禪宗審美的日本存續及其對近代留學生的影響》的論文中指出,日本是中國近鄰,因為地緣的關係可以說在文化上互相影響。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主要是學習模仿中國;但隨著中國國力的衰落和歐美工業革命的強盛,日本又倡導 “脫亞入歐 ”,主張對歐美進行全面的學習。中國禪畫僧法常被日本畫界奉為“畫道大恩人”,梁楷、 法常、玉澗這些畫僧的作品在當時的中國畫壇並不被主流所認可,但是禪宗和禪畫在日本卻得到了極大的認可和發揚。雖然日本在一段時期內欲對於傳統文化進行革命,但是很快又融合西洋強調了本土審美。日本這種文化氛圍和變革經驗顯然影響到了赴日留學的中國學生們,這些學習繪畫的留學生,不乏當時畫界的翹楚,回國後結合學習經驗又深刻影響了當時中國美術演變的進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李維建關注了中國佛教在非洲的發展。他指出,佛教在非洲的發展,不但是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之後文化輻射力增強的結果,也是東亞經濟和文化輻射力增強的結果。中國化的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中國傳統精神。中國佛教可以作為一個載體,向非洲介紹、傳播中國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唐曉峰發表了題為《從佛耶對比視閾看基督教中國化的必要性——從趙紫宸<中國民族與基督教>談起》的論文,他指出,《中國民族與基督教》寫作於1935 年國內政局動盪、內憂外患之際,此時趙紫宸神學也經歷著由早期自由派神學向後期新正統派神學轉變的過程中。該文首先直指中國國民性之若干優劣,然後分析各宗教在發揚國民性之優點、改變國民性之弊病中所作的努力及成敗,以及基督教在中國其時所應進行的改變及發展路徑。文中,趙紫宸認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給予了基督教諸多啟示,這些啟示可表現在文化認同、社會認同、人格典範、追本溯源、教義詮釋、以藝傳道等多個方面。
香港世界佛陀教育總會會長明一法師的發言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使中國佛教的對外交往日益增多,佛教界的國際交流活動更加活躍。在開展佛教文化交流時,要注重提升對外交往能力和水平,促進對外交往活動規範化,創新交往模式,開拓交流渠道,起到橋樑作用。作為佛教界人士,我們要從中國佛教具體實際出發,弘揚中華文化,為世界和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作出貢獻。
(責編: 胡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